人大副校长带你认识审核评估的真实一面
关注一读EDU微信公众号(id:yidu_edu),第一时间接收最新专题文章!
全文3333字,预计阅读5分钟
作为专注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性自媒体,一读EDU在11月初推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下称“评估”)专题,获得了广泛好评。这几天,一读EDU将再次推出评估专题文章,欢迎各位朋友持续关注。 本文是此次评估专题中的高端访谈稿件,我们又对话了哪位高校人士,请看下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最近有些忙。
作为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他要积极领导和组织学校方方面面,配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进校考察的教育部评估专家们也纷纷约请他做深度访谈,希望听他从学校管理者视角出发,解读人大的本科教学工作。
其实,审核评估工作对洪大用而言,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他就曾作为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成员,参与到南京大学审核评估工作中,那是教育部首次对高校开展审核评估。
此后,他又先后参与了针对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审核评估工作。
作为一名“老评估人”,他对审核评估有何独到见解?12月11日,一读EDU在人民大学明德主楼,对洪大用进行了专访。
人大校内自评机制与审核评估
一读君:在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前,学校其实已经开展了一次自评,由校领导带队,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学院进行评估。请您介绍下这个校内自评的总体情况,以及和正式审核评估相比,两者有什么不同?
洪大用:校内自评其实也是我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的质量保障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最基础的是日常教学管理环节,包括论证老师能否开设新课,学生匿名评教,并将有关评教结果反馈给老师,以此调整教师绩效等。
其余组成部分还包括聘请校外专家对专业开展专业评估,以及我们从2011年开始进行院系评估,要求院系每年年底在校内网上发布各自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今年前不久,我们还成立了教学评估与评价中心。中心目前挂靠在教务处,未来可能会独立出去,专门评价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这些校内常规评估是按照学校日常运行节奏进行的,每年基本都会实施,但教育部不可能对每一所高校都每年进行一次评估,上一次我们接受本科教学评估还是2006年的水平评估,在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这些年我们对照国内外一流大学教育管理经验,并参照教育部审核评估要求,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应该说,这使我们的校内评估在内容、程序上比教育部审核评估更加全面、细致,但教育部的审核评估站位更高,所以,我们非常欢迎教育部专家组前来评估。
这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标和对表的机会,也能检验我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到底是不是很完善,同时也能强化我们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大学办好本科教育理念的有关精神。
一读君:那么,校内评估是否帮助学校针对本科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洪大用:有的,在教学“硬件”支撑方面:
01
针对一些同学反映比较多的教室设备问题,我们在今年暑假就进行了教学设施改造;
02
针对同学们反映的众创空间供给不足问题,我们专门在文化科技园装修了新的众创空间。
在教学“软件”资源方面:
01
为了激励教师、特别是杰出学者重视本科教学,我们利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大华教育基金的支持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教学杰出贡献奖”,专门奖励那些对教学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师;
02
为了实施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我们提出要变革教学方式,近年资助建设了41门研究性教学课程立项项目;
03
为了继续发扬人民大学教材建设“高地”的传统优势,学校出资2400万元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建设300本教材。
同时,我们在此次审核评估前,也通过校内自评进一步加强了整个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包括要求教师必须都能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并自查自纠,处理了一些教学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校内外的评估强化了高校对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使得我们能够更严格地去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评估也是一次专家学习的过程
一读君:您也曾作为教育部专家组成员,对其它高校进行过审核评估,那么,从您个人角度来看,此次审核评估对于专家的要求是否和以前的评估有所不同?
洪大用:我参加过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审核评估,有3点个人感受。
第一,审核评估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能让我看到兄弟高校的办学经验。
比如,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和厦门大学将学费收入全部返还给本科教学的做法,就很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可能在落实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但理念确实很好。
第二,审核评估对专家而言是一个体力活。
虽然进校考察只有4天,但前后差不多要花费3周时间,在进校考察前,你就要消化学校多则8万字、少则5万字的自评报告,以及细致到学生数、课程数、教师数等层级的基本状态数据库。
进校考察期间,白天就是走访院系、职能部门,开师生座谈会,然后晚上还要碰头会,碰头会后还要工作,因为审核评估有几个“规定动作”,就是每个专家必须要听3节课,抽查3门课的试卷,至少看2个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在南京大学进校考察期间,我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弄得口干舌燥。
第三,因为我是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所以在评估期间,就特别注重通过座谈会来发现所评估高校的一些问题,可以在学习兄弟高校的长处之余,以兄弟高校为一面镜子,注重改正自己同样存在的短处。
一读君:您说得很对,评估中心为什么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核评估,可能也是为了让各高校不断通过评估互相汲取经验。那么,除了国内专家之间的互相激发外,在专家组内部中外专家之间的互相交流是否也有一些益处?
洪大用:不同高校的专家、校领导可以通过评估考察、交流,进一步厘清自身办学理念和方向,共同探讨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共性、个性问题,从而促进彼此之间共同提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估是一件好事。
评估中心可能也是为了让评估体现一种国际性,所以才聘请境外专家参与。从我参加的几次评估来看,专家组中都有境外评估专家,从最早的南京大学评估主要是香港高校专家,到后来,越来越多出现欧美外籍专家的面孔。
我认为,境外专家参与评估这件事要从两方面来看。
01
一方面,我国毕竟是一个近代高等教育办学史不长的国家,境外专家进校考察,哪怕他们只是看到学校的某个局部,但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激发你产生新思考,甚至可能帮你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同时,参与评估也能为境外专家了解中国大学提供一个重要渠道。
02
但另一方面,境外专家有自己的一套固有观念和逻辑,对中国大学办学特色的认识可能并不十分到位。
2017年11月10日,洪大用在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意见反馈会上,进行了意见反馈。(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
高校应优先解决“必须整改的地方”
一读君:我也很感兴趣审核评估的反馈环节。因为每个专家都可以发表各自意见,可能出现不同专家存在矛盾意见的情况。对此,接受评估的高校是照单全收,然后进行整改,还是说就从中挑选一些自认为比较容易整改的意见?
洪大用:我个人认为,评估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都很专业。进校考察期间,大家会在晚上开碰头会期间交换意见,彼此交叉印证,在一些涉及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资源等方面的评价,应该都会经过充分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考察结束后,专家们还要反馈正式评估意见,大家还会在网上讨论意见,最后落实到专家组评估报告上面的东西,应该说基本上体现了大家的共识,一般而言,不会有特别冲突的不同意见,只是可能报告不会覆盖到学校的所有方面工作。
当然,评估报告所呈现的共识,可能并不一定涉及全校层面问题,比如个别教师指导论文和判卷不够规范等细节问题,但也不能因此认定学校在试卷管理上都有问题,毕竟专家们也只是抽查,但点到这种问题就是给学校提个醒,有利于学校未来改进这方面工作。
对于学校而言,正常的态度首先可能就是照单全收评估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学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在接下来的整改环节中,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
高校肯定还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重要程度做排序,优先解决一些急迫的、全局性的、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尤其是评估报告中提到的“必须整改的地方”,我认为,应该优先解决。有时,就是你把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在我们现阶段办学环境下,一些必须整改的问题,有时也难以仅凭高校自身就能解决。
总之,我认为,参与评估的学校都会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专家组的意见,并进行整改。
除审核评估外,一读君还就人大如何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处理院校之间关系,如何顶住来自一些教师和专业的压力,进一步缩减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总学分,如何解决大学新生长期被中学“刷题”训练束缚,可能难以适应研究型学习制度等问题,专访了洪大用。
但限于篇幅原因,有关访谈内容就不占用本文空间了。不过,一读君将在有关此次评估的深度综述稿件中,援引洪大用的有关回答内容,欲知详情,不妨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推送。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 一读EDU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