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专家的清华一天
关注一读EDU微信公众号(id:yidu_edu),第一时间接收最新专题文章! 全文9502字,预计阅读16分钟
作为专注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性自媒体,一读EDU近日推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下称“评估”)专题。
然而,不管是梳理政策,回顾历史,还是总结数据,在外面看评估,总有“雾里看花”之感。对于普通公众,甚至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和学生,评估就像一个“黑盒”,神秘而遥远,而正因这种神秘和遥远感,人们又总会用怀疑和猜测的眼光去看待评估的结果。
这次,借由教育部专家组进入清华大学考察的机会,一读君(edu_yidu)作为特邀观察员,得以亲身跟随评估专家,以第三方的视角,“揭秘”评估专家的一天到底都在干什么。
教育部专家组对于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进校考察工作已经结束。
从6日至9日上午,评估专家根据各自工作计划,独立开展考察工作,自主选择考察方式。
他们一行18人,围绕“五个度”(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通过听课/看课、走访、深度访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清华大学的本科教学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
为叙述方便,一读君将综合整理多日来跟随多名评估专家的随访结果,以“评估专家的一天”的形式展现出来,在选择素材时,也将尽可能展现所有的考察形式。
8:00-10:00:查阅资料
为了及时交流现场考察感受,确定第二天的考察行程安排,专家组往往要在前一天晚上聚在一起开会讨论。
有一天,讨论一直持续至凌晨1点多才结束,但上午6点半,这名从英国远道而来的专家又早早起床了。
评估组专家均被安排住在校内。一读君随访的英国专家,当天的第一个日程安排是查阅资料。
而其他专家有的则和清华校领导安排了深度访谈,有的还走访清华校内部处,甚至还要坐车离开清华,参观并了解清华工程物理系设在密云区的实习、实践基地,在那边待一上午才能返回清华。
查看资料时,专家会从一些院系抽查一定比例的本科生作业和论文,详细了解老师打分(包括高分比例)、毕业论文打分、论文选题等有关情况。
据统计,专家组进校考察期间,共调阅31门课程4269份试卷、38个专业1163份毕业论文,以及其他人才培养相关材料100余份。
10:20-10:50:访清华简
查完资料后,专家走出宾馆,而负责安排协调其全部行程的清华校内联络员也早已到位。
他们在上午10点到达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心就在清华图书馆老馆的3层,尽管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藏有距今2300余年前的战国竹简。
清华名片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是一个将出土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合而为一的校级科研机构。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特别是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经检测,这批竹简总共约有2500枚,其抄写时代约为公元前305年左右,其中有《尚书》和类似于《纪年》一类的先秦珍贵经、史典籍,是一批珍贵的国宝。 目前,清华简的系列整理报告正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评估专家在参观了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另有两名外国评价专家也赶到中心,他们对于这些代表文明传承的珍贵文物颇感兴趣,向接待的研究人员详细询问如何保护、研究这些竹简,特别是如何利用这些文物资源对本科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虽然储藏室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但在学校的博物馆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关于竹简的展览。”负责竹简的研究人员如此回答。
11:00-11:45:深度访谈清华校领导
上午11点,参访完清华简后,3名国外专家分开行动,按照各自日程,进行对清华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提倡的考察形式。据一读君统计,在专家组某天事先确定好的86项日程安排中,足有近4成(37%)均为深度访谈。整个4天,他们共深度访谈196人次。
其中,校领导就有37人次,其余深度访谈对象还包括教务处、教育研究院等校内部处和院系负责人。
深度访谈时间一般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由于事前已做了功课,入座后,专家不会做过多寒暄,就直接问起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事先,受访对象也不知道专家们想问哪些问题,但他们开诚布公,有问必答,面对外国专家时,还直接用英文作答,避免因翻译给专家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评估专家在对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进行深度访谈(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12:00-13:00:午餐会了解清华在线教育特色
即便是吃午餐,专家们也有考察任务。
中午12点,一读君随访的这名专家就参加了学堂在线的午餐交流会,他们一边吃盒饭,一边体验清华的“雨课堂”教学。
清华名片 近年来,清华在引入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雨课堂”就是其中典型案例。 与以往的教学辅助信息化工具不同,“雨课堂”利用了师生们使用率极高的手机APP微信、以微信服务号的形式整合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 清华思政课采用雨课堂,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 2013年5月,清华加入全球在线教育平台edX,10月推出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现有207门慕课课程,102门混合式教学课程,这学期658门次课程采用雨课堂。
目前全球选修《电路原理》慕课课程人数已超16万,其中母语不是中文的学生就已占到近1半,而该课程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于歆杰也出现在午餐会上。
据其介绍,雨课堂通过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反馈给老师,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帮助学生知道其他学生的学习状况,用技术和数据的手段,实现了大容量班级的部分“翻转课堂”。
雨课堂(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同样在就餐期间,一名专家来到位于清华学生宿舍区的紫荆园食堂,随机寻找正在就餐的本科生,进行随机访谈。
显然,在大型学生食堂随机访问那些没被“打招呼”的本科生,询问他们关于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会得到比较“原生态”和更加客观的一线反馈。
据统计,进校考察期间,专家组共访谈清华师生179人。
评估专家在学生食堂随机访谈学生(来源:“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微信公众号)
另一名专家则与5名新雅书院学生代表一边吃饭、一边座谈。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组对新雅书院特别感兴趣,据统计,除清华校领导外,清华二级单位负责人中,接受专家深度访谈次数最多的人就包括新雅书院院长甘阳,共计7次。
清华名片 新雅书院是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区,于2014年9月成立,推行住宿学院制度,注重通专结合、文理交叉,搭建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教学和生活共同体,目前,已开设30门通识课程,全部采取小班上课、细读文本、助教导修、小班讨论的模式。2016年,新雅书院实体化,首次面向高考招生,学生入学1年后可以在除艺术学科和临床医学之外的所有专业选择专业。 清华还建成了“历史与文化”“当代中国与世界”等8大类、300余门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5年起,陆续推出40多门读写认证课程和基础理工认证课程,要求理工科学生必修1门读写认证课程,文科学生必修1门基础理工认证课程。 为更好地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清华不断推进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2017年,正式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即将原有的49个招生专业整合为16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能源类、计算机类等。 为此,清华专门成立了大类培养领导小组,由邱勇校长担任组长,并聘请包括朱邦芬院士、贺克斌院士、吴建平院士在内的16位首席教授具体负责和推动大类培养工作。
据同学们回忆,在新雅接受的通识教育让他们在牛津大学交流期间,很快能在和牛津同学吃饭交流期间成为“话题领导者”,方便他们快速融入,同时,由于在新雅书院的室友都来自不同专业,他们也很容易对别人的专业产生兴趣,增加对其它学科的理解。
评估专家同新雅书院本科生代表就餐(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13:30-14:30:考察清华本科特奖答辩
午餐后,专家来到清华主楼,参加清华本科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
清华名片 每逢特奖答辩,便是膜拜各种清华“大牛”之时。 1989年设立的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应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最为优秀的同学,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特长或贡献,其他方面比较优秀的同学。 近年来,该奖项每年奖励表现最突出的20名在校学生,其中本科生10名,研究生10名。
当天的答辩现场座无虚席,每个“特奖”候选人均在限定时间内对自己进行展示,并回答评委的问题。
同时,清华联络员也将有关内容同步翻译给外国评估专家,专家时不时就一些问题进行确认,并随着现场同学一起惊叹于特奖候选人的出色,为他们的表现鼓掌。
但碍于考察日程紧张,一个专家难以听完答辩全程,几个专家会听不同时段,再通过交流就能“拼凑”成一次完整的特奖答辩体验。
评估专家为清华本科特奖候选人答辩的精彩表现鼓掌(来源:“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微信公众号)
14:20-15:05:听课看课
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自然少不了要到教室听课、看课。据统计,专家组共听课看课106节。
下午2点20分许,专家进入李兆基科技大楼的一间教室,见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已开始讲课,就搬着一张椅子,坐到学生旁边,安静听课。
顾学雍的课堂特色是向同学们展示了最前沿的技术,一名助教就在他的指挥下,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进行一系列操作。
直到下课,专家才起身和顾学雍做了交流,但也没有打扰正在思考老师布置任务的同学们。当然,如果学生方便,专家也会在课后抓紧和他们交流。但根据纪律要求,他们不得组织学生现场考试,也不得打乱正常教学秩序。
实际上,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丁烈云院士在做审核评估工作说明时就已提到,要将此次审核评估做成常态评估,评估组会尽可能不干扰学校正常秩序。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给本科生上课(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除了听一线教师授课外,专家们还听了施一公、杨斌等清华校领导的上课情况。不过,为了节省时间以便更全面了解清华,同一门课,他们只听45分钟。
施一公给本科生讲的是生物方面课程,刚开始,主要由他讲解课程内容,而到了课程后半部分,他还邀请学生代表上台,与同学们分享课前准备的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上,施一公鼓励同学们多读文献和原著,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和结论,而是培养自己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此外,专家们还现场考察了清华的体育课,有的专家还亲自体验了太极拳教学和训练,领略了“无体育,不清华”的特色。
评估专家在清华东操场观摩一节大一一女生体育课。操场边,“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清晰可见。(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清华名片 清华大学建校之初,曾以校舍好、英文好、体育好的“三好学校”著称。老校长蒋南翔身体力行推动学校体育建设,于1957年提出“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也成为清华人持之以恒的动力与追求。 近年来,清华坚持“体魄与人格并重”,大力倡导“无体育,不清华”,将体育寓于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目前已开设50余个运动项目的课程,有26个体育项目的36支代表队、500多名学生运动员,历年来取得包括男子篮球队于2016年首次获得CUBA全国总冠军在内的优异成绩。 2017年毕业生体质合格率达到93.1%,同学们以戏谑的方式将母校称作“五道口体校”。
15:30-16:30:小型座谈 听清华学子“闯世界”
除了在食堂、课堂与清华学子交流外,专家还以座谈会形式收集学生反馈,但评估中心不建议专家组织大型座谈会。
于是,下午3点半,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1911咖啡厅二层,只有10名清华本科生和专家参与“闯世界学生总结分享会”。
清华名片 为拓展海外交流支持模式,清华大学2012年启动“闯世界”本科生海外研修支持计划,为学生自主联系海外导师开展的暑期研修提供经费支持。 截至2017年9月,已累计支持1268名本科生前往世界一流高校、研究机构研修实习,覆盖了全部院系,并取得了丰硕的研修成果。 在国际化建设方面,清华2016年已启动实施“全球战略”,目前,清华已与全球279所高校签署校级合作协议,与130余所知名学府签署校级学生交换协议,为本科生提供学期或学年制的境外课程学习机会,每年吸引近800名本科生参与。 已有超过50%的清华本科生在学期间有海外学习交流的经历。未来清华还将进一步开拓资源,为更多学生出国(境)交流与学习提供机会。
参与分享会的清华本科生,就曾利用“闯世界”计划到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名校做海外研修,他们当天用英文交流了彼此联系海外导师争取研修、在美国大学实验室攀登科研高峰、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立志做科研工作者等体会。
评估专家参加“闯世界学生总结分享会”(来源:“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微信公众号)
17:00-18:00:走访清华部处、院系
为在4天进校期间全面、深入考察清华本科教学工作,专家们会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时间等情况,尽量协调、安排走访完清华部处和院系。
据统计,此次考察范围最终覆盖了清华全部的42个教学单位和55个职能部门,以及4个实习就业基地,专家们共走访单位202人次。
下午5时许,专家就来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走访了解清华艺术教育的有关情况。在美院一楼参观了环境艺术设计系建系60周年教学成果展,通过浏览每一届学生的代表性作业作品,了解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迁。
而在侧重于本科生教学的生物学馆内,专家则发现了一个特别的显微联网实验室。在那里,每名同学在自己显微镜下看到的标本,都可以通过网络,同时显示在教室前方的投影幕布上,因此,同学们可在同一时间看到更多的标本。
“这些显微镜比我实验室里的一些还要高级”,负责介绍的一位清华教师说,“虽然高级,但是实验室是完全对学生开放的。在保证熟悉基本操作和安全的前提下,除了上课,进行研究性训练的同学也可以通过预约来使用。”
评估专家在走访生命科学学院。一片叶子的横切面除了展示在所放显微镜的屏幕上,还展示在教室前的投影屏幕上。幕布上它旁边的图片来自于教室中其他显微镜观察的图像。(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18:00-18:50:晚餐访谈清华辅导员
同午餐一样,专家的晚餐也是一顿“工作餐”。
这一次,专家来到清芬园食堂三层教师餐厅,利用晚餐机会访谈清华“双肩挑”辅导员代表。而在附近另一个餐桌上,另一名专家也在利用晚餐机会访谈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郦金梁。
清华名片 清华“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清华老校长蒋南翔于1953年提出并创立,选拔一批思想先进、业务突出的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 这一制度充分把握了因材施教、互相激励的教育规律,曾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目前,在校的本科生辅导员共有400余人。
当晚陪同专家就餐的就是其中5名代表,大家一边就餐,一边聊起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
“学生们可能不看你怎么说,而会看你怎么做。”辅导员代表反映,为了给学生做榜样,他们在“双肩挑”的学习、科研和工作压力下,只能抽空抓紧读书、做科研,但这也激发了他们身上的潜能。
同时,由于他们是本院系出身的辅导员,也能为师弟师妹争取更多资源,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知识传授,提醒他们少走以前自己曾走过的弯路,而这些也是此前他们上本科时,辅导员前辈曾给予他们的帮助,正是以前辈们为榜样,他们有的才走上了辅导员岗位,体现了清华辅导员传统的“薪火相传”。
利用晚餐机会,评估专家在教师餐厅访谈了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代表(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临时加行程:“突击”查课堂 突访辅导员
在既定日程安排外,有的专家还会临时添加行程,以便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清华本科教学工作。
例如,一名专家就在一天晚上搞“突然袭击”,到清华经管学院听《新生研讨课:领导力探究》。
清华名片 这门课是一门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新生研讨课是由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早已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外著名大学有所实践。 为配合2017级大类招生和培养,帮助新生了解专业背景、接触学科前沿、做好学习规划,清华进一步推广了新生研讨课模式,鼓励院系增加小班教学,增加师生互动和课程的挑战度及学生的参与度。 《新生研讨课:领导力探究》不以内容覆盖为导向,而是以帮助新生同学适应大学的课程学习氛围、研究探讨方式为目的,非常强调师生的互动,属于课堂教学形式的较高境界。 每节课前,同学们要先阅读一本书(这学期已读过《鞋狗》、《人类群星闪耀时》、《邓小平》、《十年一觉电影梦》等),分析一位领导者,探讨一些有关领导力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给大一本科生上新生研讨课时,遇到评估专家“突击”听课。(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这门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教师正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不仅是他,尤政、施一公、李一兵等校领导也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秉持教师的本职。在校领导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下,32位清华院长和系主任也为本科生上课,如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为本科生新生讲授《经济学原理》,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张建民为本科生讲授《土力学》。
专家进入课堂时,杨斌和同学们正讨论“道德领导力”(moral leadership)。有趣的是,由于这个课堂上国际学生比较多,与内地学生存在较大程度的文化差异。
围绕“道德领导力”话题,同学们探讨了“影响(influence)”与“操纵(manipulate)”之间是否有差别,如果有差别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随着讨论的深入。不少同学产生了非常激烈甚至互相对立的意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再如,由于在上午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清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另一名专家就临时增加了访谈辅导员代表的日程。
这个临时增加的访谈是在路上进行的,专家一边走向下一个目的地,一边与辅导员们对话,详细了解和询问了辅导员的作用、工作机制和面临的问题。
有趣的是,为了从多方视角获取信息,他将某些上午问过过勇的问题,又抛给了辅导员们。
评估专家临时增加访谈清华辅导员代表的日程安排,他们边走边聊。(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23:00左右:确定第二天考察行程
结束一天的考察行程后,专家组可根据需要,召开专家组碰头会,沟通、交流评估考察中的信息,并及时确定第二天的考察日程安排。
再由专家组秘书做好专家工作内容和方式的汇总和通报工作,通过《专家调阅通知单》、《考察工作通知单》提前告知学校。
等第二天的考察工作安排新鲜出炉时,往往已是深夜11点左右,有时还要忙到凌晨一两点。但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专家们又要精神饱满地继续投入到紧张、紧凑、忙碌的现场考察工作。
据统计,6日-9日进校考察期间,他们共召开了3次专家组碰头会,对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形成了集体意见,并通过以上考察工作,独立形成了各自对清华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意见。
9日下午:专家组反馈评估意见
11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意见反馈会议在主楼接待厅举行,专家组组长丁烈云院士代表专家组向清华大学反馈了审核评估总体情况,并对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3点看法:
第一,办学定位准确,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根本任务,培养目标明确,体现了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清华人崇高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第二,率先启动综合改革,将本科教育列为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举措具有示范性。
第三,服务学生发展,营造优良学风,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丁烈云反馈审核评估总体情况(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华大学不愧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丁烈云代表专家组充满激情地如此评价清华大学。
会上,专家组每位成员突出问题导向,本着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实现发展的目的,也逐一进行了个人意见反馈。
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校长尼古拉斯·德克斯(Nicholas Dirks)对清华“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教授大力进行本科生教学的实践、通识教育的改革以及国际化战略的推进都给出高度评价。特别是,他认为清华的国际化程度比其10年前来访时要提高了很多,而国际化战略的有力实施正是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其他类似高校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而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则通过此次评估,对清华的教学研究和产学研转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对清华2050年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持有相当的信心,同时,也对清华进一步探索通专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独立品格,提出了期望和祝福。
帝国理工大学副教务长包秀堤(Simone Buitendijk)对清华高质量的本科教学以及新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印象深刻,对学校将教学中心不仅放在知识上,也强调对能力、特别是价值的培养表示认同。同时,包秀堤希望,清华可以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层面,继续推动创新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进一步促进校园多样化和包容性,提高女性的比例和地位。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著名教授、英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加里·麦卡洛克(Gary McCulloch)则从自己教育学的专业背景出发,围绕落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若干举措,本科教育的财政资源的优化,以及通识教育的改革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发言中,专家组每位成员还围绕“学堂计划”的延伸推广、人文社科师资力量配备、文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专家们对清华的传统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和成效的肯定,有利于清华师生员工进一步凝聚共识、团结奋进,持续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清华大学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照单全收,并付诸行动。学校下一阶段将建立整改台账和行动计划,并逐条对照落实,切实做到“以评促建”。
反馈会后,评估专家还将参照学校自评报告、数据分析报告以及其他支撑材料,结合现场考察的实际情况,撰写审核评估的个人书面报告。专家组将综合各位专家的个人书面意见,整合形成专家组的审核评估总报告,并反馈给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将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整改落实工作。
后记
结束了一天的随访,尽管不需要提问讨论,只是单纯的旁观,一读君也颇感疲惫。
专家评估涉及的方面之广、程度之深、视角之多元、问题之个性化是一读君之前没有想到的。而面对评估,学校方面的坦然、高效配合,也令一读君印象深刻。
在4整天时间里,这些人耗费了大量精力,完成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中西方体检”。
通过这种新型评估手段,政府可以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到清华大学,就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所言,评估专家们的意见建议为清华今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清华学习先进、取长补短提供了参照。以评估为契机,清华的一流本科教学建设将得到明显推进。
对评估专家而言,进校考察期间在清华感受、了解、理解、学习的“清华经验”和“清华模式”,也将成为他们未来在本岗位、本部门、本校推动本科教育工作持续向好的经验源泉。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希望不同类型高校都照着一个模子刻画出来,即便是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也要在应用到其他高校时,要有所甄别、取舍、改良。
然而,审核评估的基本理念值得我们继续提倡、学习,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注重学校全方位育人和学生全过程体验。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 胡皖琪 一读EDU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