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ApplySquare(申请方)团队的一名成员,我叫什么其实不重要,他们称我为 CEO,就是负责给大家讲笑话的一个角色。

我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为了向认识或者不认识、关心或者即将关心我们的朋友介绍一下我们做了什么事儿,有怎样的想法,积累过怎样的经验与教训。最后的目的,除了让大家了解我们,就是想获得最初的 1 万个移动端用户。

五年前,我从清华基科班本科毕业离开,四年的清华园生活,我想我准备好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数学、物理以及经济的学术背景,以及工程专业的课程背景。我当然不是成绩最好的,但我想我可能是 05 年入学清华的本科生中,课程最多的。从那时起,我相信,对于大部分可以被认知的知识范畴而言,学会一种知识并不难,而是取决你愿意花多少精力去学,以及自我追求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第二件是我准备了一个创业的梦想。我恰恰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也恰恰相信科技改变生活,知识会让世界更美好。可我并不会单纯的把梦想搭载在激情和努力上,在看准一个行业、积累一定的行业经验、想清楚“我们想做什么、凭什么是我们、凭什么只是我们”之前,我们不会贸然决定;

第三件是我在国内获得并留下了一群清华的小伙伴,做了一个五年的规划。他们来自于计算机、物理、航空航天、电机等各个专业,留在国内,边读书边兼职创业积累行业经验,我们约定,待我们五年后博士毕业,让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上面的那些关键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要从零开始,要从 2 开始。

然后我就去了美国。五年的时间,我想我又准备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 Operations Management(优化、运筹、运作管理的一个相关方向)和统计学的学术背景。我相信从 Ph.D. 的培养模式上,我学到了一种能力,就是如何解决 Unstructured 问题的能力,如何判定一个主题的价值,以及如何有效率的先根基稳固再相对快速的产出一个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不断的调试自己的方向和迭代自己的思维;

第二件是我在践行自己的创业梦想。除去繁忙的科研与课程,我依然个人挤出了几千个小时持续对相关行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除去那些,我也花时间去参观、了解和访谈了一些在美国看似相关行业或者无关行业的公司,认识了很多朋友,组织过不少讲座或者沙龙讨论,也在几个组织中有任职,我想一切的积累,都帮助我尝试着在回答上面的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是我在美国获得并带回了更多的小伙伴。我有幸遇到了我的CTO,一个温文尔雅技术与管理双 nb 的伙伴;我们带入了美国某编程比赛的冠军成员,一个科技控且有趣的伙伴;我们团结了一群涵盖了数学从随机、优化、概率、统计到数值分析等各个应用分支的 Ph.D.,他们除了自己的科研都做得不错之外也都在美国做过本科课程的独立 Instructor。其实这些能摆在外面的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国外和国内的团队为了创业一起磨合了三年时间,他们中的一些比我年龄大,更是比我早一年拖家带口的回到北京。我们团队也已经在美国生了四个孩子,但大家都不曾因为这些琐事以及琐事带来的相关家庭和生活的麻烦给我提要求、谈条件、委屈与抱怨。我是一个脾气很差而且对一些细节极端苛刻的人,回想起来,我们团队中的女生都不止一次的在我面前哭过,当然也包含一些男同事,我知道我经常会很无礼,也很挑剔,所以更要感谢他们对我的不离不弃。如果一群人愿意拿生活赌你,那你又应该拿自己的生活去赌什么呢?

如果您能读到这里,谢谢您,相信您能读完。如果已经离开,那其实也并不是我这篇文章需要找到的人。下面我说一下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做了四年的北美留学咨询,高于行业标准的是,我们更侧重指导学生为了一个目的做的那些科研和学习层面相对长期的准备,一句话就是,不仅仅是让学生看起来好,我们更关心学生是不是可以先变好。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运作上我们被迫先学会的是不营销、远程运营、体验式服务、后付费的模式,却恰巧顺应了互联网重构传统行业的潮流。鉴于过程和结果,我们在清华和北大应该还是小有名气。这事儿有意思,但不够有意思。

2013 年,我们开始把重心移到互联网对这个垂直领域的耕作。我们工具切入,为有明确申请目的的学生提供免费的申请工具服务。13 年 11 月份,我们发布了我们的 PC 版本,推出了同步和追踪院校项目信息、申请任务订制与管理、数据分析、Offer 数据库、Chrome 网申智能插件五个功能。获得了最初的一批用户,至今我还保留着那些热情洋溢的中国和美国用户写给我们的反馈。想尽可能的让申请过程中那些反人性、低效率、低意义重复行为得到改善,让那些有价值的人把精力和时间用到有价值的地方去,挤占那些利用简单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或者服务机构的留存空间强迫他们改变,我们确定,这个行业有我们,行业标准会得到显著提高。

2014 年,我们把重心转移至移动互联网,让用户自定义聚合更多和学业以及职业早期相关的院校及媒体资讯、结构性文本与数据等阅读性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支撑,有理有据。

也就是今天,我们正式发布我们的 iOS(中国或美国 Apple Store 搜索 ApplySquare 或者申请方)和 Android 版本(各大安卓市场搜索 ApplySquare 或者申请方)。根据用户的反馈,移动端产品我们花了很多心血,iOS 的 V1.2 版本是我们对外发布的第一个正式版本,却是我们内部的第 51 个版本。我们的同事戏称,51 版本挺好的,表达了“我要”的意思。我想说,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叫做灌篮高手的漫画,樱木花道经历了 50 次失恋依然勇敢的开始了追逐赤木晴子的第 51 段恋情。我觉得,做产品与创业 the worst case 就好似单相思模式的屡败屡战,我觉得或许可以叫做失恋创业模式,借用王兴的一句话,就是“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我们也在今天推出我们重新设计的 PC 版本(applysquare.com),把功能改到了最少,做完减法再做加法,所以更多的功能敬请期待;

也是今天,我们推出了我们咨询服务的入口(a2plan.com),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推出了针对大学教师的专项服务,我不觉得有一些机构有实力来做。

7 月底我全职回国,加入了这个在清华东门已经有 20+ 同事的团队。他们让我做 CEO,过去一个月,我们做了很多运营的调整。有一些投资人和 VC 机构找我们,我谈的第一家、第二家以及第三家机构都给了我 offer,我们也将在近日完成种子轮过千万的风险投资。

上述就是我们已经做到的事情,我们深知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充分多,请给点儿时间,留些期待。毕竟,即便有规划,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也是不习惯拿出来嚼的。如果您觉得无非就是申请嘛,转身走开,我可以说,咱们还会再见面的。我们相信,您或者自己或者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哪怕只是孩子,一定会在漫漫学业生涯中,遇到某种叫做“规划”的东东,他们需要抬头可见的目标,更需要低头可见的道路;他们不再需要单一的价值观念,他们需要有理有据的做出自己的判断。

有好心的朋友提醒我,觉得我们是杀鸡用牛刀,何不用这把刀去试试一个牛的行业?

其实吧,首先我不觉得牛会嗷嗷待哺的刻意等着我们这把刀;

其次万一我们杀了鸡,打开看是一头牛呢?

记得13年冬天我从美国回来参加清华海外校友团珠三角考察活动,在佛山有幸代表校友发言,我说作为我这一代,我的确不面临生存的压力,但我想创业有三点:

第一是我想做一个产品,这个行业里面有我们与没我们是本质上不一样的,人们会因此实质的变好; 第二是我想做一个产品,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市场,我想让外国人真正意义上在使用我们的产品; 第三是我想做一个产品,链接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工作、家庭和生活,让我们开开心心的过,有自由。 我们学习过自然科学,经常干的就是“证否”;也学习过逻辑基础上发展的科学,经常干的就是逻辑证明,到目前为止,我依然相信我们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故事就讲到这儿,是因为事情刚刚就做到这儿,我们管这叫做“刚刚好”;

如果您愿意下载我们的 APP,作为一个小游戏,麻烦您找到下面贴图那个界面(请酌情选择中文或英文版)。用户体验的不足请不用顾及我们情面的在左上角吐槽,我们还年轻,会的就是倾听和改;

如果您愿意传播我们的故事,那也非常感谢。我个人其实不在乎大家怎么看待我们,个人层面我获得了还算不少荣誉,算是忠于自己,早就对别人眼中的我云淡风轻,但您的传播这将有助于我们获得移动端的用户从而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快速迭代;

如果您愿意在下载的地方给我们写点儿评论或者给评个星,我们当然更加高兴。因为我们不打算做假用户和做假打榜,他们有人说这叫做 ”BIGGER“;

如果您想联系我,请发信至 wg@applysquare.com

最后,想起一位清华 82 级学长,总是给我鼓励。 有次我们在马里兰卧谈,他淡淡的告诉我,他的女儿写过一篇文章,最后获得了给美国 2011 年发射的火星车命名的机会,她起了个名字,叫做 Curiosity ,翻译为好奇号,我想说,永远都有好奇心,是一件快乐的事。

Gang

Founder & CEO of Apply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