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清华教改的主人翁

作为专注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性媒体,一读EDU从11月2日起,以清华大学11月初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评估为契机,持续跟进本轮审核评估工作,敬请大家关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华教改的产物,全国首个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下称“课委会”)。

截至目前,课委会的学生委员们已先后提出基础课程改革、学分绩改革、公共英语课、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等30余项提案,多数已被采纳和实施。他们已成为清华教改的主人翁!

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时光倒退至2015年3月19日的午后,清华学堂212会议室内,一个由20名不同院系本科生组成的委员会正在开会。

但在会场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却将他们称为“委员”,还说,他们是“新型校园治理”的重要体现,向他们许诺,要请即将上任的新校长听听他们的声音。

一周后的3月26日,邱勇院士正式成为清华大学新任校长。

邱勇履新后的首场公开活动就是,和包括9名“委员”在内的15名学生代表开个午餐会。

20171106qiuyong.jpg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和学生委员合影

教改开始了,学生们成了主角,包括邱勇在内的清华管理层十分重视学生们的声音,“教改40条”就明确规定,“设立学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强化学生对于课程和培养方案的反馈机制。”

这一规定的产物,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下称“课委会”),也在2014年12月成立后,成了学校、学生之间固定的沟通桥梁。

深感责任重大的学生委员们,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一边抓紧建章立制,一边深入影响教改。

回想起那段时光,已是清华社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的首届课委会主席卢森感慨,他们赶上了教改的“黄金时光”。

教务处也给予了他们得天独厚的支持,除安排一名副处长负责平时与课委会联系外,相关负责人还会及时向课委会通报教改进展,让他们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就能影响决策。

2015年7月8日正式成立的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就在委员会章程中规定,对于涉及本科生的决议,应该通过课委会征求学生意见。

根据这一规定精神,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苏芃还在课委会正式会议上,就《培养方案框架重构方案》向各位学生委员征求意见。

时间久了,学生委员们就成了同学中的“消息灵通人士”,身份意识逐渐从学生转向校园管理者。

卢森就感觉课委会给自己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对这片园子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同时,自己也需要迫切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参政议政能力。

他给学生委员们想到的一个“充电”福利就是,给他们假期到海外调研提供经济支持。

2015年7-9月,包括他在内的5名学生委员,分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巴西、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通过实地调研,向学校提出了若干条针对教改的合理化建议,事后,他们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费支持。

20171016qiuyong_meitu_2.jpg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学生代表座谈交流

如何让校园参政议政更为科学、合理?

在和校领导交流过程中,卢森也在思考,如何让委员提案更能代表同学们的真实声音,而不只是委员们在“自说自话”。

“那就用数据说话吧!”从一开始,他们就确立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意见支撑提案的工作思路。

他们的“一号提案”就是问卷设计的产物。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部分,就有近20页,题目内容、预分析、结果分析、综述等内容一应俱全。

他们通过试做、请教专业人员、考虑调研对象心理等方式,让问卷更加科学、合理;还采用由2-3人共同分析同一部分题目的方法,力求分析结果全面、严谨。

然而,仅有调查也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辅以调研、深度访谈等手段。

为了提出完善体疗保健课的提案,学生委员们还曾专门来到体疗课课堂,用现场观摩手段,近距离观察因身体情况不能参加正常体育活动学生的上课情况。

20171106tiliaoke.jpeg

2016年,课委会学生委员到体疗课现场观摩学生上课

借助这些调研手段,课委会用一个个提案影响了清华教改。

学分绩改革是课委会第一次正式会议确定的年度“二号重点任务”。面对任务,学生委员陈晓奇、任子禹等人专门调研了55所境外高校和14所国内高校的现行成绩评价体系,建立了一个小型案例库。

基于案例比较分析和学生调查情况,他们在提案里提出了“引入A+档”、“避免设置等级比例限制”、“推行通过制”等建议。

最终,校方改革方案吸纳了部分建议,加设带有荣誉色彩的“A+”等级,并推行“通过制”,允许学生在部分课程上自由选择等级制或通过制,消除他们学习挑战性课程后担心自己成绩下滑的后顾之忧。

除教务处“命题”外,课委会的提案线索还源于他们及时关注到的校园热点话题。

2015年3月16日,清华大学注册中心公布退课“新政”,规定退课不再收费,并延长退课时段。

当天,卢森与委员们在微信工作群紧急讨论,此举虽然意在鼓励大家自由选课,但又会鼓励“屯课”、随意退课等负面后果。卢森把讨论意见和教务处老师沟通后确定提案,课委会及时跟进做出调研问卷,汇集同学意见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形成提案建议。

尽管调查显示,近9成(87%)同学认为退课应有成本,但学生委员王子元领衔的提案组并未贸然建议恢复退课收费制度,而在分析、比较多个方案优劣后,建议引入超过规定时间再退课,会在成绩单标记为“退课”(W)的方式。

这个被一些国外高校采用的退课记录方式,比退课收费更具公平性,最终也被校方采纳吸。

20171106huibaoti_meitu_1.jpg

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学生委员在汇报提案想法

如何将更多学生声音融入教改?

以上提案出炉过程,均与学生委员的海外经历有一定关系。

这或许因为接近一半的首届课委会成员都有出国交流经历,他们来自清华理、工、文、艺术等学科,覆盖大一至大四。他们各有特点,既有高考省状元、“姚班”精英、“挑战杯”特等奖获得者,也有创业公司CEO、文艺特长生、社工实践达人和清新时报学生记者。

整个团队采取扁平化管理,除主席外,其余委员均被分到不同工作小组,但会定期流动,让每个成员都能尝试不同工作。

学生委员任期一年,可以续聘,但一些能力突出、又难以兼顾课委会工作和学业的委员们,后又成为课委会的学生顾问。

起初,他们每周就开1次交流例会,但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把问题谈得更为透彻,每周又增加了1次例会。

在工作走上正轨的第一个学期,他们就开足马力,举办4次月度正式大会,而到本学期,月度会议已减至2次。

20171106discuss.jpg

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学生委员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不过,课委会人数毕竟有限,20名左右的学生委员能否代表1万余名在校本科生的真实声音,成了卢森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刚开始,学生委员中并无国际学生代表,但鉴于“教改40条”有涉及国际化的内容,他认为,必须要将国际学生声音融入到教改中。

于是,课委会就在2016年春季学期招新时,吸纳了2名来自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学生委员,她们很快就站在国际学生视角上,提出了《留学生教学体系改革》提案。

为吸收更多的学生声音,课委会在成立之初就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公共平台吸收普通学生的反馈和意见。

自2016年5月起,课委会还开始每学期举办1次校内交流会,邀请各院系的学生会学习部或生活权益部部长,院系课程咨询委员会代表及热心的同学自愿报名参加。

考虑到各院系情况不同,而学生委员覆盖的院系有限,课委会成员的选聘方式,从最初的完全自由报名,调整为院系推荐和学生自愿报名相结合。

在最近一次开放交流时间(open office hour)中,邱勇校长表示,学校将扩展学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覆盖面和灵活性,搭建更开放的交流平台,希望同学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多提建议,持续推动教改革继续前进。

在学校课委会的示范作用下,卢森发现,清华一些院系已成立了各自的类似于课程咨询委员会的组织,而南开大学等兄弟高校也派出师生到清华学习课委会的经验。他觉得,清华课委会已成为清华教改中一张闪亮的“名片”,通过参加课委会,他们切实感到自己成了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监督的生力军,学生真正成了学校教改的主角。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 一读EDU编辑部

mingpiant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