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王刚:申请方要拿学业发展大数据做什么?

原创 2016-06-27 宛青 鲸Media

近日,学生学业发展平台“申请方”获得了ATA领投的A轮融资。

从名字上看,“申请方”像是一个留学申请机构,但其实,申请方是一家数据和技术驱动的覆盖大学生全学业发展场景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为什么申请方要做学业发展大数据平台?鲸媒体后浪栏目近日见到了申请方CEO王刚。

1 创业故事:大学决定要去科研机构和创业

“85后”的王刚是个标准的“学霸”。2005年,来自山东的他通过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考入清华大学,入读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与一些在大学较为迷茫的学生不同的是,王刚在大学四年不仅修读了数学、物理、经济甚至电子等注重方法论基础的专业,还有了明确的创业梦想和未来的团队成员。

大一时的王刚就意识到除了要在专业知识方面深度学习,还需要在广度上寻求积累,“当时我那一届清华有3200多个学生,我上的课应该是最多的”,王刚自豪地告诉鲸媒体。

在王刚看来,大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的去向主要有四种:一是做科研,毕业之后可能会去研究所、大学等科研机构或者大公司的实验室;二是去各种业界公司,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三是去做公共服务,比如考公务员、去NGO、事业单位等;最后是创业和自由职业。这四类学业发展场景被王刚定义为RISE体系,分别指代Research、Industry、Service和Entrepreneur。

对于自己,他是这样判断的:“我的性格不太适合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司我也试过,大四在一家知名大公司实习,虽然工资不低,但是我所做的事情并不能产生相应的价值,半年之后我就不想再做了;所以只剩科研与创业了,我决定两个都去尝试一下,一方面我在本科毕业前开始了创业尝试,另外我也拿到了美国商学院的博士offer,可以进行科研尝试。”他还强调这两个方向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你是自己的老板,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方向以及要做的事情;二是都在尝试解决一些结构不好或者说没有被定义好的问题”。

王刚大四临近毕业时在清华科技园做了第一家公司。当时他和清华同学组成了五六个人的团队,专门做科学素养主题的夏令营。游学的快现金流让他们可以很快赚得了第一桶金,但王刚却认为这不算真正意义的创业,并没有任何颠覆式创新的成分,顶多是一个商业的尝试。况且他认为自己的准备还不够完善:“创业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团队、方向、钱。当时学生创业的死亡率很高,我觉得这三点还没到同一时间。”

照片1.2.jpg

(△申请方CEO 王刚)

2009年本科毕业后,团队几人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王刚去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Kenan-Flagler商学院开始攻读运作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而他的合伙人留在了清华计算机系做计算视觉的研究。“五年的时间完成三要素积累,我们回来创业。大家机会成本都很高,创业不要白手起家,要从‘二’开始”,王刚谈及09年的规划,回顾这些经历,现在确实也做到了。

在美国的五年时间里,王刚除了每个暑假都会回国和同学继续做游学业务,在美国也开始扩充团队,2010年启动专门针对北美博士全额奖学金申请的咨询服务,这也是现在公司“申请方”的前身。“这部分业务是中介做的质量最差的,我们从最难的入手,在美国通过远程的方式帮国内的学生申请。我们采用保结果、不强制选校、后付费的方式,标准化整个流程,让信息都公开透明。”王刚透露,他们从每年服务十几人到每年几十人,为后来回国创业直接带来了几百万元的创业资金。

基于人工的咨询业务直今还保留着,并拓宽了业务场景,除了面向更低龄的用户提供留学申请咨询和学业背景提升咨询之外,还包含针对大学教师的科研基金申请与海外论文发表协助以及访问学者海外访学申请等服务。

2011年,随着教育互联网行业Khan Academy(可汗学院)和Udacity的兴起,美国大学开始从工具式的Blackboard向更注重交互和用户体验的Sakai平台迁移,王刚借助教育行业传统咨询业务获得的资金,开始在美国招募互联网团队,开发基于自适应学习的教学和课程交互管理系统知了网,搭建了交互平台,并录制过逾百门交互课程。从2011到2013年这几年中,成熟的互联网团队搭建起来,ApplySquare(申请方)的产品也逐渐成型。

2014年博士毕业时,王刚获得了国内知名高校的海归特聘副教授的职位,但最后,王刚还是选择了继续创业。

2 创建学生学业发展平台

2013年暑假,第一批团队成员带着申请方回国,公司定在清华科技园。

2014年中旬,王刚博士毕业回国,以CEO身份加入团队。王刚还向鲸媒体透露,当年8月,他在一天之内谈下108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申请方官网截图)

申请方的定位是面向对高等教育有消费需求的用户提供一个学业发展平台,分成学业入口、学业过程和学业出口三个阶段。包含了高考报考、学业发展、就业、留学等场景,针对C端个人用户提供基于数据库+自动工具+问答+测评的解决方案:

(1)数据库:申请方目前有数据结构完善的高等教育数据库,覆盖48个国家的40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有63个标准的专业方向,还包括各个学校的案例库、录取信息库等。

(2)自动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比如搜索和推荐以及时间及任务管理等自动工具,发现和管理各种学业机会,比如暑期实习、竞赛、奖学金等。

(3)问答社区:一个国内外学生、老师和机构分享知识与经验,关注和点评专业、课程、学校等内容。

(4)测评:团队针对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发布了两款测评产品——iKASC专业测评和高考报考测评。其中,iKASC测评是从五个维度(Interest兴趣、Knowledge知识、Ability能力、Skill技能、Certification资格认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评测,并进行智能化推荐,动态路径规划和达成度评估。

49453687162640384.jpg

(申请方APP高考报考截图)

申请方市场负责人隗璐是王刚的高中同学,她告诉鲸媒体,目前公司共有八十余名全职员工,三个后台研究部门数据部、研发部、高等教育研究部这三部门的人数占到一半以上。

在王刚和隗璐眼里,申请方最大的优势是数据和技术方面,“公司员工中有25%是博士毕业、70%是海归背景,他们的科研背景和对高等教育的理解让申请方十分注重研发和产品本身。”管理团队的成员专业方向涵盖物理、生物、应用数学、统计、计算机、电子、航空航天等各类学科,教育核心团队在国内外有一线的大学任教经验,核心工程师在美国著名IT公司有多年的研发经验。

3 获得3300万人民币A轮融资之后将发力B端

在公司同事眼里,王刚是个工作特别投入的人。隗璐说:“前几天,他和高研部同事开会时,微信收到同学消息让帮充200元话费,当时他“不假思索”地给对方充值了,后来对方又要求给另一个号码充500……前后共充了1000多元,会后,王刚才发现被骗了,哈哈哈……”

申请方每年会组织团队全体出国旅行,这是他们的“环球旅行计划”,先后去了加勒比海、日本等地。团队成员带着投影仪去玩,玩累了就开始聊工作了。“大家工作都很认真,工作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会在酒店里打开投影仪讨论产品……”

据了解,申请方以前的推广方式之一是在线上发布、招募免费的集训营,在申请旺季的9月和10月每周末都举行。

最近,申请方的校园部成立了学业发展联盟,支持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校园大使也加入渠道推广之后,目前覆盖了300多所大学。

王刚透露,申请方刚刚获得了ATA领投的3300万人民币A轮融资。谈及未来,王刚表示,希望C端可以基于底层数据和人机交互的技术在改造传统的人工咨询方面有所突破,希望在面向高等教育等机构的B端业务上(信息系统和数据服务)快速发展。 filehelper_1468416960468_5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