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创业的激情时时都在燃烧。而对于85后创业者王刚来说,创业的激情早就付诸行动。   刚从美国博士毕业,他就把办公地点放在了清华科技园,全力打造自己的“申请方”,如今已获得超千万的风险投资。 本报记者 王光营     毕业即创业,成员一成来自省实验   “我大四的时候就开始创业了。”10月29日,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团队,“申请方”创始人王刚显得很有激情。   在过去的7年中,王刚已经有了多次创业经历。2009年5月,即将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的王刚,在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和自己的本科同学一起在清华科技园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   在美国读书期间,王刚的团队进一步扩大,许多王刚在国外认识的朋友、研究生同学甚至老师陆续加入,给要申请去美国读博士的国内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保证的咨询服务。伴随着第一桶金的积累,团队开始尝试带入互联网元素。2011年,他带领团队开发了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知了网”,一个服务于教学和课程管理的交互式课程系统,并录制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逾百门在线课程。   “懂科研、懂教学、懂数据,还对互联网有很深的理解。”王刚的同事这样评价他。王刚本科就读于清华数理基科班,对各专业学科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修读了大量各专业课程,是2009届清华本科毕业生中上课数量最多的学生之一,拥有数学、物理和经济学本科学位,后来又取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Kenan-Flagler商学院运作管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和机制设计,并同时拥有统计学和运筹学的硕士学位。   虽然在科研和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并身兼美国北卡州清华校友会会长、北卡州华人商会副会长等职,但王刚对毕业回国创业没有丝毫犹豫。即使拿到了国内某知名商学院的就职邀请,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创业。   “我老家在山东,从省实验毕业,团队中校友就占到了一成多。”王刚说,他不喜欢大公司按部就班的工作状态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够做一些带来真正改变的事情,如今的团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激情。   做成全球最大“学生机会发现”平台   “我的创业项目主打互联网和高等教育领域,能让我们把年龄劣势转化为优势。”王刚说。他在中国组建,在美国扩大了自己的创业团队,有过高等教育行业的咨询服务经验以及互联网开发经验。在美国期间,王刚还持续关注、积累教育咨询及互联网行业的运作经验,了解和访谈美国教育和科技公司,组织讲座和沙龙讨论。   “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教育行业,”王刚说,“这是我们最熟悉、优势最大的行业。”   2014年美国博士毕业后,王刚回国和之前的小伙伴一起创立了ApplySquare(申请方),基于技术和数据驱动,主打“学生机会发现平台”,由此正式进入面向高等教育的移动互联网领域。   与传统的机构相比,申请方有强大的数据库,覆盖了全球48个国家、超过400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63个国际标准的专业方向。目前,申请方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学生机会发现平台,拥有数个全球最大、数据结构最完善的高等教育数据库,服务于中国和印度等全球用户。   王刚说,每个大学都有很多开放的资源,但很多学生却找不到,这个平台就能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发现更多的机会,这其中包括正式学位学业项目,也包括很多开放性机会,比如讲座、论坛、竞赛、暑期课程、对口专业的实习和招聘等,能够整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促进大学生、尤其是学校资源有限的普通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规划。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王刚回国后正式启动风险融资,并在2014年8月的一天之内谈定投资,由此获得了17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这也是该领域当时历史上最大的单笔天使投资之一。   大学生要有人生规划,创业得慎重   “大学生应该有创业意识,但不鼓励盲目去创业。”作为一个毕业即创业的成功者,王刚对大学生创业有自己的认识。   王刚认为,他们这一代人并没有上一代创业者的生存压力,时代环境让他们这一辈的年轻人创业更加容易。考虑问题时,不用背负太多负担,能够提早尝试,而越早尝试,机会成本越低。   “创业者的死亡率其实非常高,超过90%的创业者都在创业路上死亡。”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创业热,王刚并不是非常乐观。他说,很多学生凭借一时的激情去创业,既没有方向,又没有持久的激情,创业最终成了体验和锻炼。   “别人的故事永远只能是别人的故事,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王刚说,大学生在做好人生规划前,要充分认识自己、认识学业,这样才能更好地链接学业、专业与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